張家界民族
飲食
更新時間:2018-03-19 12:11:41 來源:qugla.com 編輯:okzjj.com 已被瀏覽
次 查看評論
(三)飲食
【賨菜】 土家族地區(qū)一種日常菜肴,土家族先民亦稱“賨人”。《文獻通考·板檐蠻》載:“秦惠王時……至漢高祖為漢王,發(fā)夷人還三秦,秦地既定,乃遣還巴中,復其渠帥羅、樸、督、鄂、庹、夕、龔七姓不輸租賦,余戶乃歲入口錢四十。巴人呼賦為責,謂之人焉,代號為板檐蠻夷。”故其日常菜肴亦名之“賚菜”。菜之制作簡單,將綠色蔬菜之莖葉洗凈,放于鍋中,加水煮至半熟,撈出放冷,用米湯水淹泡2至3天即成。食用時,將賚菜切碎,擰干,放火鍋中爆炒,加辣椒、食鹽等佐料即可食用。其味清香可口,冷食更佳。每至農(nóng)忙季節(jié),作成飯菜。尤為可口。
【茶】 境內(nèi)少數(shù)民族生活必需品。茶,有涼水甜酒茶、涼水蜂蜜茶、糊米茶、姜湯茶、鍋巴茶、綠茶、燈籠果茶、老葉茶、茶果茶、莓茶,還有炒米茶、蛋茶等。凡客人來,主婦必視其對象篩茶,層次級別頗講究。??秃Y一般茶,貴客篩蛋茶、甜酒茶。白族人待客敬篩三道茶。
【烤茶】 白族地區(qū)一種傳統(tǒng)的茶飲習俗。主要為待客之飲料。待客時,先將茶葉裝于陶罐內(nèi),在火中用手搖烤,待茶葉顏色變黃,并發(fā)出陣陣香味時,用滾燙的開水沖泡。敬客時,每次只斟淺淺的小半杯,以示對客人的尊重,對尊貴的客人一般要斟三道,俗稱“三道茶”。俗謂“頭苦,二甜,三回味”。第一道為純烤茶,第二道則加核桃片和糖,第三道則加蜂蜜和幾?;ń罚追Q“蜂蜜椒茶”。
【咂酒】 土家族傳統(tǒng)飲料。亦稱“雜酒”,古稱“打甏”,又名“鉤藤酒”。起源甚古,宋代周去非《嶺外代答》中已有記載。該酒以糯米、玉米、高粱、小麥或大麥釀成,其制作、儲存、飲用方法因地而異。大致為將糧食蒸煮熟后,拌以酒曲,裝于壇中,密封發(fā)酵,酒汁中加入“鉤藤”(野生中藥材)泡制而成。儲存可達一年或數(shù)年。飲用時以涼水沖泡,用蘆管或竹管吮吸。多用于招待親戚朋友或喜慶宴會時飲用,平時亦吸用以驅除疲勞。因其飲法獨特,古人賦詩相贊:“萬顆明珠共一甌,王侯到此也低頭,五龍捧著擎天柱,吸盡長江水倒流。”
【甜灑水】 土家族地區(qū)傳統(tǒng)食品。將糯米用冷水浸泡一天,洗凈濾干,放入甑中蒸熟。冷卻后,拌入適量的冷水,甜酒曲,和勻,盛入缸內(nèi)發(fā)酵二三日后,即成。當客人光臨,土家人即用此待客。食用時,連酒糟一同放入鍋內(nèi),加水煮,或加一些湯圓,或將過年的糍粑切成小方塊,放火鍋內(nèi)同煮,也有在酒水內(nèi)將雞蛋打入同煮的。其味醇香甘甜,既解渴,又能當飯充饑。土家人也有用小米制甜酒的,其制法、食法與上述相同。苗族村寨亦有制甜酒待客之俗,但無加湯圓、雞蛋之俗。
【糊米茶】 土家人茶飲習俗。將米放在鍋內(nèi)炒焦黃,沖之以沸水。亦有將米飯糊鍋巴沖開水當茶喝。俗傳此茶消暑生津,具有一定的藥用功效。
【油茶湯】 土家人主要用于招待客人,也作為自家日常飲料。先將茶葉放入油鍋內(nèi)煎炒,摻水煮沸。后加炒米花、炒黃豆、炒玉米粒、芝麻、花生,再加姜、蔥、蒜、辣椒粉等佐料做成。食用時,每碗少而精,一輪又一輪地邊吃邊談,吃時不用筷子或只用一只筷子。日常飲用時,副食加得不多,或只飲油茶,或用油茶湯泡冷飯吃。用油茶水加炒米花者,稱“淡油茶”。酒宴前,用油茶墊底,酒不傷胃,若以油茶代飯,最后幾輪要加米粉或湯圓,有的地方最后一輪須吃糖油茶。相傳此俗興于唐代。
【螃螃湯】 土家族地區(qū)一種佳肴。“螃螃”,又叫石蛙,多產(chǎn)于山區(qū)深谷幽洞中,形若巨蛙,背面褐色,腹部淡黃,叫聲若狗吠,大者一只重0.5公斤左右。剝皮,去內(nèi)臟。將其切碎小炒,再用其皮燉湯,燒開后燜之即成。其肉嫩滑清香,其肉湯尤為鮮美,較之雞肉,美之尤甚;且食后余香滿口,回味綿長,非貴客不為之。
【主食】 境內(nèi)少數(shù)民族飲食以苞谷、大米、紅薯、雜豆、洋芋為主伴以各種蔬菜。加工花樣頗多。吃法亦頗講究。有詩日:“深山飲食勿拘墟,無地施生美可茹;露邑黃梁村釀早,雪翻白溢米炊初。晚松待買峰頭飯,新釜留烹洞里魚;更有高田洋芋熟,也堪宴客伴嘉蔬。”
【血稀飯】 這是土家人祭祖供神的食品。到了殺年豬這一天,土家人則煮血稀飯。其法,先將米飯熬熟,加入豬血、豬油和食鹽,再煮,直到將豬血煮熟即可。又,土家族舊時有吃血稀飯過年的習俗。據(jù)專家考證,土家族人這種喜歡“血食”的飲食習俗(血灌腸、血豆腐、血稀飯)是其遠古“人祭”遺俗。因其祖“廩君”死后,化為白虎,酷嗜人血。故有殺人血祭的儀式。正是這種血祭習俗的傳承演變,而引發(fā)了土家人喜歡“血食”的留念習俗。每年“三月”,是白蒂天王生日,土家族人殺豬祭記。屆時煮“豬血稀飯”祭于神前。凡祭祀之人,都要分吃豬血稀飯一碗。此外,過年殺年豬祭祖,也煮豬血稀飯。寨子里逢人都可舀一碗吃。有遠道來客,更要請一碗“豬血稀飯”,甚至有相強之意。這可能出自土家先民巴人殺人血祭的遺風。
【渣醬】 土家族人除用黃豆、豌豆制作豆豉外亦有用豆腐渣作豆豉的飲食習俗。將豆腐渣煮熟,冷卻后,拌適量的芝麻枯餅粉,和勻,裝入木桶內(nèi),置木桶于溫熱處發(fā)酵。幾天后,將發(fā)酵過的豆渣做成小圓球,放入火炕上的炕籃內(nèi),以煙薰火燎至干,即成。食用時,洗凈,水煮成糊漿,加蔥蒜、辣椒、生姜末、油鹽等。其味與豆豉無異,倘再加上野胡蔥,則更加香美。
【血豆腐】 土家族地區(qū)傳統(tǒng)佳肴。多于臘月制作。先做豆腐,待殺年豬時,將其新鮮血漿與豆腐(亦有用豆腐渣)加各種佐料拌勻,也有加肉丁拌合的。待其血凝結合,用手團成團,輕放于火炕上的炕籃內(nèi),用煙熏火烤使其堅,待半月后,即成。食用時,用刀切成片或絲,放至鍋內(nèi)與臘肉一同炒熟,或單獨用油煎炒,入辣椒、大蒜等佐料,即可食用。其色血紅,其味道十分鮮美,多用于待客。
【米豆腐】 將米洗凈,浸泡一天,和水磨成米漿。將米漿放火鍋內(nèi)燒熱,一邊加適量的食用堿(舊時用油桐果殼燒灰熬成的土堿),一邊用力攪拌,直至煮熟,再放入盆內(nèi),使之冷卻、即成。食用前,用細線或菜刀將成團的米豆腐劃成1至2立方厘米的小顆粒,泡入清水中,再備上各種佐料(辣椒末、香蔥、姜末、西紅柿醬、味精、醬油等),食用時用開水溫燙,盛于碗中加佐料,即可。其味清香嫩滑,酸辣可口。農(nóng)歷夏日,十分盛行。又,舊時亦有用玉米制成的“苞谷豆腐”,其制法和食用方法、味道均與米豆腐相似。
【霉豆腐】 土家族、苗族的家常菜肴。將豆腐切成小方塊,長寬為2至3厘米左右。用清水煮沸,瀝干水后,裝入木桶內(nèi),放木桶于溫熱處,使其發(fā)酵生霉,待霉菌長約3厘米左右時取出,用油湯或酒(涼開水亦可)泡于壇內(nèi),加食鹽、花椒粉、辣椒粉撒勻。密封七天左右,即為霉豆腐。其味香辣可口。
【菜豆腐】 又稱“和渣”。將黃豆泡水發(fā)脹,加工成豆?jié){(干黃豆粉亦可).加水煮沸,再將青菜或白菜葉(洗凈、切碎)放火鍋中同煮至半熟,即成。食用時,加食鹽少許,辣椒、蔥蒜等,稍稍煮沸,即可,其味鮮美,為舊時土家族日常菜肴中的上品。
【泥鰍穿豆腐】 土家族飲食中一種美味。將活泥鰍放于清水盆中二至三日,待其將腹中泥污吐凈,再將嫩豆腐和活泥鰍一同放入鍋內(nèi),饑餓的泥鰍自會鉆入豆腐中覓食,鍋內(nèi)逐步加溫,泥鰍會魚躍鉆動,直至將其煮熟,而后將豆腐取出,切成小塊,油炸或煮湯,其味鮮美,且營養(yǎng)價值甚高。與此法相似的是土家人另一種美味:“燕麥粥燜螃蟹”。土家地區(qū)的螃蟹多為河溪中的小蟹,肉質鮮,故用此法烹調之。取燕麥粉適量,放入禍中,加水調成糊狀,將蟹倒入鍋中,蓋上鍋蓋,生火煮熟,食用時,加油鹽佐料。不但燕麥粥清香可口,且螃蟹亦軟糯,可連蟹殼一并吃掉,其味異香。
【油炸豆腐】 土家族地區(qū)飲宴席上不可缺少的傳統(tǒng)佳肴。選上等黃豆,制成嫩豆腐后略為濾干也有將豆腐用布包好置于草木灰上,放一夜濾水,再洗凈。切成小方塊或片,放沸油中煎炸,待豆腐蓬松、金黃,浮出油面后,撈取,濾干即成。食用時應切絲,或切片,與細粉絲烹煮,放姜末香蔥即成。這是土家婚嫁、喜慶宴會上一道不可缺少之美味。
【油炸蜂蛹】 山區(qū)野蜂頗多,其中尤其被稱為雷蜂者,大如拇指,毒性較強,其蛹營養(yǎng)豐富,為土家人喜愛的美味。制法:將油燒沸,放雷峰蛹于鍋中,煎炸,待其浮于油面時,即時撈出,放上食鹽、香蔥、姜末等即成。其味異香松脆,是下酒的絕品。專用于招待遠方來的貴客。
【油粑粑】 土家族地區(qū)一種風味小吃,將米漿油炸而成。取粘米和黃豆適量(其比例為5:1);洗凈,放入清水中浸泡,待米粒和黃豆發(fā)脹時,加水磨成混合漿。備特制的金屬提子數(shù)個,其提子為金屬薄片制成,提身為圓筒形,直徑5厘米左右,有一長金屬柄,長約20厘米,柄端曲成半圓形。將混合漿盛入提子”內(nèi)少許,加放一層餡(餡多用鮮辣椒末、蔥、蒜、豆腐或肉?。?,再放一層混合漿,將盛滿的提子放入沸油中煎炸,使之焦黃。食用時,可現(xiàn)炸現(xiàn)吃,其味香辣脆軟,亦可放人鍋中煮軟了吃。每逢年節(jié)之際,土家族人都會制作油粑粑,以祭祖敬神,或饋贈親友。
【酸菜】 制法,先將需要腌制的新鮮蔬菜洗凈,再將其部分蔬菜如蘿卜、大頭菜等加工成片、絲或顆粒,裝入壇中密封,倒撲于清水瓷盤內(nèi),十天半月,待其酸后,即可取食。酸菜的種類很多,有辣椒酸、胡蔥酸、白菜酸、蘿卜酸、大頭菜酸、斤豆酸、豇豆酸、蕨菜酸等。另外,土家人還有將玉米、糯米制成泡菜的習俗。先將玉米、糯米磨成粉,再將新鮮辣椒切碎,和勻,再裝入壇中腌制。也有將新鮮大紅辣椒劃開,取出種子。填入糯米粉酶制的。食用酸菜,多放火鍋內(nèi),加辣椒爆炒,亦有將酸菜油煎食用的(如糯米辣椒酸)。其味道酸辣可口,既可開胃,亦可除濕氣。
【醋蘿卜】 制法:將蘿l洗凈,切成片或條狀,放入酸湯內(nèi),加一些白糖。另外,將干辣椒粉用油煎炒,再加食鹽味精,貯于盆內(nèi)。食用時,取出已泡過一天一夜的蘿卜,再蘸上油辣椒,其味甜酸脆辣,十分可口。
【烤玉米】 制作十分簡便,取新鮮的嫩玉米棒(其外殼為綠色),剝?nèi)ネ鈿ぃ庞谔炕鹕蠠局潦?,其味清香撲鼻。嫩玉米棒除了燒烤還可蒸煮,其味亦清香可口。山地百姓常用烤玉米野餐,燒上一堆篝火,將嫩玉米棒連殼一起放于火堆中燒熟,拍去外層灰燼,其味較前者更香更美。
【團馓】 又名“糖馓”。土家族地區(qū)傳統(tǒng)美食。多于臘月制作。取糯米浸泡二天,用力搓洗,使之潔白發(fā)亮,放入甑中蒸熟。取出放于竹篾圈中,團壓成薄片,置于微火上烘干,即成。其食用方法有二:(1)油炸。將團馓置于沸油鍋中烹炸,使之膨松香脆??筛沙?,亦可加白糖,沖開水吃。(2)烹煮。將團馓放入禍中,加水煮熟,再放上油、煎雞蛋胡椒粉等。團馓是土家人婦女生小孩后的營養(yǎng)飲食,也是土家人待客的佳品。正月時有客人登門,土家族人總要取來一籃團馓,或沖團馓茶,或請客干吃,備極熱情。同時,接親嫁女、建屋看月、走親訪友,也多用團馓作饋贈佳品。
【打糍粑】 春節(jié)傳統(tǒng)食品。臘月制作。先將糯米浸泡一至二天,再用力搓洗,使之雪白如玉,過濾后用木甑蒸熟,再放入大木槽或石臼中,兩青年男子各持一木錘用力搗擊槽中糯米飯,使之成團,待被搗爛成泥狀,將其置于堂屋擦洗凈的大木桌上,婦女們手蘸黃蠟油,將大團糍粑擰成一個個拳頭般大團,擺整齊后,再用板壓扁成圓片,即成糍粑。當其冷卻堅硬后,放入清水壇中浸泡,一般可放至來年三至五月。土家人通常有將第一槽糍粑分成兩大團,不擠不壓,稱為“糍粑公,糍粑婆”,多放至清明節(jié),祭祖后再用刀切成片食之。一些地方也有用小米、高梁、玉米和糯米摻合來做糍粑的。吃時多燒烤加熱,蘸上蜂蜜或霉豆腐吃。亦可切片下湯或油煎炸了吃,其味綿軟清香。
【紅薯粑】 風味飲食。舊時多選白薯制成。待紅薯放蔫(在家存放近一月左右時),此時含糖量升高,再洗凈,切成紅薯丁,放入石磨中磨成漿,將糯米粉(米粉,玉米粉均可)與紅薯漿和勻,再揉成團,放火鍋內(nèi)蒸熟即成。其味清香甘甜,舊時為山區(qū)人民的副食之一。
【包谷粑】 包谷,即玉米。包谷粑有兩種,一為嫩包谷粑,一為包谷糍粑。嫩包谷粑,將嫩包谷脫粒,和水,放入石磨中磨成漿,加糖攪勻,用油桐葉或芭蕉葉包成三角形,放入鍋中蒸熟即成。其味清香甘甜,是人們喜歡的食品。包谷糍粑,即將包谷放入石磨中粗磨,用細篩篩去粉末,取其粗粒放入水中浸泡,再與水泡過的糯米一道拌勻,上甑蒸熟,放入木槽中搗爛,再擰成小團,板壓成片,即成。食用時可燒烤煎炸,其味清香軟糯。
【蕎粑】 取甜養(yǎng)磨去外殼,簸凈。將養(yǎng)子加水磨漿,加糖攪勻,再用油桐葉包成三角形,放入鍋內(nèi)蒸熟即成。
【葛粑】 土家族、苗族人民舊時災荒歲月中度荒食品。將野生葛、蕨根挖出,洗凈,于木糟內(nèi)搗爛,放于水桶中,加水攪動,濾去粗渣,將其漿沉淀,即得葛粉。其食用方法,葛粉加水,加適量米粉或玉米粉揉成小團,放于鍋內(nèi)蒸熟,其味清香。亦有將挖來的葛根洗凈,切成10厘米長短,或火燒,或蒸煮。此為舊時農(nóng)家人一種風味小吃。
【蕨粑】 其淀粉制取方法同葛粉。烹食時:將蕨粉加水放入鍋內(nèi)熬煮成團,其冷卻后,用刀切成片,或用油煎炸,蘸糖吃;或作菜肴,切成小片,與肉一同炒熟,放上佐料(辣椒、蔥蒜等),其味綿軟清香,別有一番風味。不過,往往是在五谷歉收的災荒之年,用作主食。如今,只是作為一種地方風味小吃,偶有制作者。
【粉粑】 土家、苗族地區(qū)傳統(tǒng)的節(jié)慶食品。除過年外,節(jié)慶之時,多制之。取糯米、粘米浸泡一天,洗凈(兩者的比例為3:2),放入碓臼中舂成粉,將粉加水適量,揉成團。再取其一小團,壓成片,片中放餡(多為黃豆糖粉、綠豆糖泥或肉丁),再將其揉成寶塔形狀,放火鍋內(nèi)蒸熟,即可食之,其味綿軟香糯甘甜,亦為饋贈親友之佳品。
【糖飯】 白族地區(qū)飲食習俗。把糯米飯放火鍋內(nèi),加開水適量,和一些干麥芽粉,然后蓋上鍋蓋,盡量使其密封,撤凈灶中火,放至第二日早晨,即可食用。其味清甜可口。一般在本主節(jié)、冬至節(jié)及春節(jié)期間食之,白族人民多喜吃之。
【雪麻棗】 傳統(tǒng)節(jié)令食品。清光緒十年(1884年)由大庸(今永定區(qū))富豪田庚山家廚人田昌武與織布匠人張茶炳合作創(chuàng)制。現(xiàn)全省各地均有制作,但以大庸(今永定區(qū))質量最佳。本品通稱蓼花食品,形似泡棗,橢圓中空,內(nèi)蓄瓜絮,酥香松脆,或外粘白糖、米粉,其色潔白,稱為“雪棗”;或外滾芝麻,麻香濃郁,名為“麻棗”。主要原料為大庸(今永定區(qū))大坪山區(qū)冷水糯,以當?shù)厮a(chǎn)野生綠豆根榨取液為發(fā)泡劑精心制作而成。
【狗肉湯鍋】 土家族地區(qū)傳統(tǒng)佳肴。于冬季盛行。擇肥嫩黃狗,打死(或吊死),用火燎去毛,剖腹洗凈五臟,切成塊,放入鼎罐中(最好是砂鍋),加清水適量,清燉。無需放油,只需放食鹽、桂皮、柑子葉少許,待肉燉軟,湯濃時,用碗盛辣椒面和芫荽菜、香菜作為佐料,以狗肉蘸著佐料下酒,其昧嫩香。吃時,不能用碗盛裝置于桌上,諺云“狗肉不上正席”,只須蹲于地上,就著鼎罐吃,風味才足。
【薺菜煮蛋】 主要于清明節(jié)食用。薺菜,俗名“地米菜”。從野地采挖薺菜,洗凈,放火鍋中加清水煮,再將雞蛋連殼放火鍋內(nèi)同煮,即成。食法,棄掉薺菜,剝?nèi)サ皻な持?。相傳,這種雞蛋,可治老年性頭暈,且避邪,可保一年吉利,小孩可以增長智力。其蛋清香可口。
【搶頭水】 境內(nèi)聚居的土家人,有“搶頭水”的習俗。每到大年三十除夕子夜,人們乘新的年頭來臨時,紛紛挑水桶,趕到水井邊,插下一柱香,爭先搶挑第一擔水;后來者依次插香,最后按插香順序決定名次。搶頭水想成功不容易,因為這被視為是金水銀水,挑時要格外細心,動作迅速麻利,不許潑灑一絲半點。搶到頭水的人,就象征把年搶到了自己家里,全寨都公認他最勤快,是新年里家發(fā)人興的有福人。
【熏臘肉】 每年冬至開始殺年豬,除部分鮮食外,大部分熏制成臘肉,留作常年食用。其制作方法是:先將鮮豬肉或野豬肉、麂子肉等,抹上鹽在鹵缸中腌5至15天,取出涼干后,以鋸木、谷殼、花生殼、桔皮、柚皮等燃煙熏烤,或掛在柴火灶上熏烤。冬臘肉色彩金紅,味道香美,可食至來年伏日不壞。故有“冬至炕臘肉,殺豬過小年”之諺。
【惜糧米】 土家人視糧食為生命,十分愛惜,上山或下田收獲后,還須重新尋收一次,以減少漏收的機會。脫粒場上,其地角場邊,還需一粒一粒地將飛濺的糧食拾起,且對已脫粒的禾秸再次脫粒。吃飯時,掉于地上的米粒、飯粒必須撿起,碗中不宜剩有飯粒,土家人常說:浪費糧食,雷公要打死人。此風遍及所有的土家山寨。
【嗜好食品】 境內(nèi)各民族多嗜好酒及酸、辣、香味食品。之所以喜食酸、辣、香味,與食苞谷雜糧粗食有密切聯(lián)系。雜糧粗澀難咽,配以酸、辣、香,益于開胃。山民居于叢嶺深谷,泉水冷冽;嵐瘴郁蒸,非辛辣或酒釀不足以溫胃健脾。酒類多由自釀,山區(qū)多以五谷雜糧為釀酒原料,尤以白族的“苞谷燒”酒類出名。故民間有“三日不食酸和辣,心里就像貓兒抓,走路腳軟心也花”之說。吃的酸辣食物,均系自己加工的酸湯、酸菜、腌菜、腌魚、腌肉等。山民一日三餐,離不開辣椒拌萊調味,品種有鮮辣子、干辣子、酸辣子、腌辣子、辣椒粉、生姜湯等。
【山珍野味】 “住山靠山,靠山吃山”,這是各民族生活經(jīng)驗之談。大山區(qū)山珍野味,取之不盡,吃之不竭。諸如野豬、麂子、白靦、竹雞、刺豬,應有盡有;椿芽、蕨筍、葛粉、樅菌、野木耳、野山菌、地米菜等易季而生。九月是樅菌旺季,滿山遍野隨手可采。樅菌是菌類中佼佼者,燉肉煮湯,鮮美至極;若用油烹炸,謂之“菌油”,香純味鮮。山里多野蜂,巢于樹洞土窟之中。蜂卵化蛹時,人們乘黑夜舉火焚巢,將成蜂逐走,取其卵蛹,油炸酥脆,堪稱上菜一絕。
【豪飲品茗】 也是土家族人一大嗜好,飲酒、煮酒,由來已久,古代人就已豪飲成習,這些傳統(tǒng)被土家人繼承下來。土家釀酒工藝精道且種類繁多,如五谷雜糧酒、葛根酒、藥材酒、果品酒、蛇酒、虎骨酒、猴頭酒,幾乎無物不可釀酒。飲酒亦有講究,明清時期,土家族有特殊喝酒習俗,謂之“咂酒”。據(jù)傳咂酒始于明代士兵赴東南沿??官翍?zhàn)事。土家族人為讓自己子弟兵按時奔赴抗倭前線,將酒壇置于道旁,內(nèi)插竹管,每過一人咂酒一口,以此傳習成俗。
|
免責聲明: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,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(wǎng)編輯或轉載稿件,內(nèi)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。其原創(chuàng)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(nèi)容未經(jīng)本站證實,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(nèi)容、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(nèi)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