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常生活
———學會求知
更新時間:2018-03-19 12:30:19 來源:qugla.com 編輯:本站編輯 已被瀏覽
次 查看評論
“天下興亡,匹夫有責?!边@個家喻戶曉的名言,是由明末清初的愛國主義思想家、著名學者顧炎武最先提出的。顧炎武自幼勤學。他6歲啟蒙,10歲開始讀史書、文學名著。11歲那年,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讀完《資治通鑒》,并告誡說:“現(xiàn)在有的人圖省事,只瀏覽一下《綱目》之類的書便以為萬事皆了了,我認為這是不足取的?!边@番話使顧炎武領(lǐng)悟到,讀書做學問是件老老實實的事,必須認真忠實地對待它。顧炎武勤奮治學,他采取了“自督讀書”的措施:首先,他給自己規(guī)定每天必須讀完的卷數(shù);其次,他限定自己每天讀完后把所讀的書抄寫一遍。他讀完《資治通鑒》后,一部書就變成了兩部書;再次,要求自己每讀一本書都要做筆記,寫下心得體會。他的一部分讀書筆記,后來匯成了著名的《日知錄》一書;最后,他在每年春秋兩季,都要溫習前半年讀過的書籍,邊默誦,邊請人朗讀,發(fā)現(xiàn)差異,立刻查對。他規(guī)定每天這樣溫課200頁,溫習不完,決不休息。 像顧炎武這種獨立探求知識的能力也叫自學能力。在外界條件完全相同的情況下,不同的人所取得的學習成績是不同的,這有多方面的原因,但其中自學能力不同是一個重要原因。所以,要培養(yǎng)孩子的學習能力,首先要培養(yǎng)孩子的自學能力。我們認為,在一個人所學到的知識中,獨立探求的比例越大,那么知識掌握的就越好,而且能更好地促進他的進一步發(fā)展。所以說,家長應(yīng)該指導孩子在學習中加強自學精神和獨立意識的養(yǎng)成。 其次,學要培養(yǎng)孩子的學習能力,還要指導孩子的學習方法。關(guān)于學習方法,古今中外名家有“十說”: 一本說。歷史學家鄭天挺指出,在同一時間內(nèi)精讀一本最好的書。一個字、一個詞、一個人、一處地、一件事,都要弄清原委。從頭到尾,反復對照。 二分說。現(xiàn)代學者梁啟超把所讀的書分為二類:精讀與瀏覽。精讀的再分二類:有價值的文學作品與有益身心的名人格言。 三遍說。中國作家茅盾認為,讀一本書至少讀三遍:第一遍鳥瞰,即通讀;第二遍精讀,即細嚼;第三遍消化,即弄通。 四多說。偉人毛澤東提出,讀書要四多:多讀,多寫,多問,多想。 五到說。宋代理學家朱熹有讀書“三到”之說(口到、眼到、心到);現(xiàn)代文學家胡適加上“手到”;現(xiàn)代文豪魯迅再加上“腦到”。五到俱全,乃讀書良方! 六字說。法國哲學家盧梭把讀書歸納為“六字”:儲存、比較、批判。 七錄說。明代文學家張溥之書房命名為“七錄齋”。每讀一篇佳作,必抄錄之。錄完,默讀一遍便燒掉;再抄,再默讀。反復七次,永志不忘。 八面說。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自稱讀書“八面受敵”。一本書分作幾次讀,每一次探究一個方面,方方面面掌握了,自己寫文章就能多角度聯(lián)想,揮筆自如。 九審說。現(xiàn)代文學史家陳中凡研讀古書“審諦九事”:別真?zhèn)?,識途徑,明詁訓,辨章句,考故實,通條理,知家法,察史實,知流別。 十目說。清代學者阮元說:“世人每矜一目十行之才,余哂之。夫必十目一行,始是真能讀書也!” 培養(yǎng)孩子學會學習,學會自主地獲取知識,形成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,是做父母的重要責任和義務(wù)。 ....................... (作者系張家界市一中教師) |
免責聲明: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,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(wǎng)編輯或轉(zhuǎn)載稿件,內(nèi)容與相關(guān)報社等媒體無關(guān)。其原創(chuàng)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(nèi)容未經(jīng)本站證實,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(nèi)容、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(guān)內(nèi)容。
- 熱門信息
-
- 金能量龍心口服液行騙至張家界,工商部門立案調(diào)查 [9781]
- 怎樣恢復相機里刪掉的照片 [6078]
- 裝修刷墻漆的教訓 [4527]
- 《禁毒法》制定的目的是什么? [3750]
- 中國十大整體衣柜品牌亞丹升級采用不釋放甲醛的萬... [3597]
- 把大坪鎮(zhèn)建設(shè)成為天門山的后花園 [2460]
- 《血色湘西》女一號田穗穗扮演者——演員白靜被丈... [2434]
- 一碗米飯有多重 [2050]
- 廖漢生簡歷 [1992]
- 話說湘西土匪 [1478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