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常生活

對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探索及對策

更新時間:2018-03-19 12:30:33 來源:qugla.com 編輯:本站編輯 已被瀏覽 查看評論
張家界旅游網(wǎng) 公眾微信號

一、產(chǎn)生心理問題的原因
1、失衡教育,踏入教育誤區(qū)。
現(xiàn)在人們對孩子的期望越來越高,強迫接受超越其幼小心靈承受能力的教育,如藝術教育、外語教育、奧賽等;加上獨生子女家庭里,長輩們對孩子過分溺愛,舍不得讓他們參加任何家務勞動,根本沒有意識到他們這樣做既泯滅了孩子的天性,又容易讓孩子養(yǎng)成懶惰、自私、任性的性格,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。
2、負擔過重,導致學習疲勞。
人們對學業(yè)成績過分關心,導致學生的負擔加重。在學校里他們整天被束縛在冗長乏味的課程中,各項活動課徒有虛名,回到家中還要埋頭于做不完的習題。學習內容也枯燥乏味,方法大多為死記硬背,一天到晚都是講、練、考,從而使不少學生產(chǎn)生疲勞或厭煩的心理。
3、升學壓力,引發(fā)心理焦慮。
目前我國學校教育目標出現(xiàn)偏差,片面地追求升學率,致使學校、老師、家長都圍著考試轉,每個學生都在為分數(shù)超負荷運轉,高中學生更是苦不堪言,五花八門的考試使他們整日處于應考的緊張狀態(tài)之中,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構成嚴重威脅,誘發(fā)心理疾患,導致神情衰弱、失眠等。
4、方法不當,產(chǎn)生心理壓抑。
反思當前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,在方式、方法上存在許多問題,簡單粗暴、隨心所欲,無視學生的個性,傷害學生的自尊心,加上望子成龍、望女成鳳情結重,期望值高,“埋怨教育”這種陳舊家教觀念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,侮辱學生人格、體罰和變相體罰等現(xiàn)象時有發(fā)生,使學生產(chǎn)生心理壓抑,在心理上與教師和家長抵觸或對立,養(yǎng)成孤僻多疑、暴躁粗野等偏執(zhí)行為。
5、不良風氣,帶來負面影響。
現(xiàn)今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,如行賄受賄、拉關系、走后門、一切向錢看等,它作為一種社會環(huán)境,早已嚴重污染到學生的心靈,致使有的學生因此而走上了歧路。
6、信息污染,造成傳媒毒害。
當前,電視、報刊雜志、音像制品、廣告宣傳品、網(wǎng)絡等傳遞的一些不良信息無時無刻不在侵擾學校領地,這對心理成熟程度較低、道德觀念還不穩(wěn)定的中小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毒劑,正嚴重腐蝕著我們的學生,致使他們心理空虛、行為失范。

二、消除心理病因的策略
1、改變目前的德育教育現(xiàn)狀。
現(xiàn)行的德育教育內容,過于抽象,流于形式,脫離廣大學生的實際生活,致使學生尊重意識淡薄,感恩意識差,缺乏責任感和愛心。鑒于這種現(xiàn)狀,應加強學生人生觀的教育,通過主題班會、黑板報、知識講座等形式,介紹和宣傳正面人物的事跡,讓他們耳聞目染,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。
2、改變教育方式和方法。
強化人文意識,在教學時關注每一位學生,關注學生的情感生活和體驗,關注學生道德生活及人格的養(yǎng)成,尊重學生,熱愛學生,充分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,切實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;課堂上,巧妙設問,激發(fā)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,引導學生自己獲得知識,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。
3、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。
通過一定的方式和手段,使學生能理解師長們的期望和關愛,學會感恩;學會與人交流,與父母、老師溝通,消除矛盾和隔閡,實現(xiàn)親子和諧,從而使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能健康成長。
4、豐富青少年的精神生活。
優(yōu)化外部教育環(huán)境,對學生在認識上加以正確引導,讓他們看清社會前進的主流,通過勸導說服、獎勵強化、活動激勵、反面教育等措施提高學生的分辨能力,充分利用各種有益信息,讓有利的方面能最大限度發(fā)揮它的功能。
.................. (作者系慈利一鳴中學教師)


張家界旅游網(wǎng)

  免責聲明: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,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(wǎng)編輯或轉載稿件,內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。其原創(chuàng)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(jīng)本站證實,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、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
分享到:

復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
分享到: